记叙分为叙述和描述,其中“描述”多用于写景状物的文章。在语文教材 中的写景状物类文章的有什么特点呢?
语文综合性学习具有哪些特性?
请对以下阅读教学案例中的朗读教学进行分析。 【案例·王崧舟】《荷花》教学片段 老师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提出自读要求: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觉得写这篇文章的 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 师在巡视中进行朗读引导:哪些地方、哪些段落让你体会到他是这样看荷花的,找出 来可以再读一两遍。 师在巡视中观察生的表现,相机表扬某同学读得特别投入,并提出先请他来交流交流: 读了课文之后发现,那个“我”是怎样看荷花的。 生 1: 我觉得他是在有滋有味地看荷花。 师:有滋有味地看荷花?你是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 1:(朗读) 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穿着雪白的衣裳,站在阳光里。一 阵微风吹来,我就翩翩起舞,雪白的衣裳随风飘荡。不光是我一朵,一池的荷花都在舞蹈。 师:还有谁也想有滋有味地读读这段话?(生 2 朗读) 师:(引导学生学会抓关键词语)谁听出来了,他有几个词语读得特别有滋味? 生 3:雪白的衣裳,微风吹来,翩翩起舞,还有随风飘荡,我觉得他读得特别好。(师 引导生一起来欣赏他的朗读)(生 3 朗读) (师引导生继续通过朗读体会内容) 生 4:我觉得他不光是有滋有味地看,也是如痴如醉地看荷花。师:哪儿让你体会到了 如痴如醉?(生 4 朗读) 师:哪儿看出他痴了,他醉了? 生 4: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朵荷花,而且在翩翩起舞。 师:人成了花,花成了人。这不就是如痴如醉吗?来,咱们一起跟着作者再痴一回、醉 一回,好吗?(生齐读) 师:太好了!除了这段话,谁从别的地方发现了作者是怎样看荷花的?生 5:我从第二段 中发现,他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师:读给大家听听,咱们一起体会,他是不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 生 5:(朗读)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 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 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师:同学们发现没有,这一段话生字多、新词多,非常难读,是不是?你们自己先练读 练读这段话,争取读正确、读流利。(生自由练读) 师:谁有信心读好这段话?老师期待着你自信的小手。(生 6 朗读) 师:不简单呐!每个字都读得那么清晰、那么准确,为他的自信和水平鼓掌。向他学习, 咱们一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正确、读流利。(生齐读) 师:真好!刚才他就是从这段话中发现,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何以见得呢何以 见得作者是在仔仔细细地看荷花呢? 生 1:因为他看到了千姿百态的荷花。 生 2:因为他连花瓣儿中的小莲蓬都发现了。 生 3:因为他不但注意了荷花,还看到了挨挨挤挤的荷叶。 生 4:因为他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仔细的观察。 师:说得好!作者对每一种荷花都做了很仔细的观察。
【案例一】 :一定与可能性教学 为什么出不来? 教师把 3 个黄球和 1 个白球放在一个不透明的口袋里,问学生: 如果在袋子里随意摸1 球,摸后放回,这样连续摸 10 次,你觉得会出现什么状况? 学生有的回 答:7 次摸到黄球,3 次摸到白球;有的回 答:我猜是 8 次黄,2 次白;还有 的回 答:我觉得是 9 次黄,1 次白。总之,都认为摸到黄球的次数可能会多。老师问学生 为什么这样猜。 学生回 答:因为盒子里黄球有 3 个,而白球只有 1 个,所以摸到黄球的可能性要大得 多。教师认为学生回答得很对,但又想让学生动手来验证一下,于是请一名学生上来摸, 其余的学生记录:白、白、黄、白„„最后出乎意料,摸到的竟然是 7 白、3 黄。“怎么会 是这样?”教室里一片骚动,教师也非常尴尬,不知如何是好。 ——资料来源:郑水忠:《“可能性”教学实践》,载《小学教学研究》,2005 (1)。 要求:阅读教学案例,做出教学点评。
【案例二】 :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 教学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设计这样一道题:画一个面积是 6 平方厘米的平面 图形,然后让各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最后进行汇报。第一组:根据长方形的面积一长 X 宽, 画出一个长为 3 厘米、宽为 2 厘米的长方形。第二组:根据三角形的面积=底 X 高=2,画出 一个底为 6 厘米、高为 2 厘米的三角形。第三组:根据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底 X 高,画出 一个底为 3 厘米、高为 2 厘米的平行四边形。 师:别的小组是否还能设计其他的平面图形? 生:我可以画出一个 6 平方厘米的组合图形。 这时,其他小组的同学受这种思维的启发,经过短时的独立思考和动手实践,发现了 有多种面积为 6 平方厘米组合图形。 ............ ——资料来源:戴成国、黄丽辉:《对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模式的探索》,载《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 (1). 要求:阅读教学案例,做出教学点评。
课程
课程开发
“探究式”教学模式
课程与教学行动研究
简述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课程与教学的发展特点。
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简述上课的基本要求。
简述课堂教学管理的内容。
简述传统学生学业成就评价的问题。
阅读材料,评价吴正宪老师的儿童数学教育思想,并结合实际阐述如何开展“好吃又 有营养”的数学教育。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思考:儿童需要学习什么样的 数学?儿童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数学?通过数学学习,儿童到底应该从中获得什么? 同时,我也一直在不断地追问: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怎样为儿童创设“好吃又有 营养”的数学课堂,为儿童的可持续且全面发展“打好桩、留住根”?就是在这样不断的 思考与追问中,我的儿童数学教育理念逐渐清晰;就是在这样不断的实践与探索中,我的 儿童数学教育特色课堂逐渐形成。 关于“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它是具有双重价值取向的数学教育。“有营养”,是从 学习内容和学习资源来讲,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基 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科学的探究态度及解决实际问题 的创新能力。“好吃”,是从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来讲,要把有营养的数学烹调成适合儿童 口味的数学,就是他们想学的数学、爱学的数学、乐学的数学、能学的数学,达到想学、 爱学、学会、会学的目的,提升儿童的学习力,学有后劲。 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对儿童数学教育有了自己独特的理解。在我的心中,儿童数学教 育已经不仅仅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它还是一种理性精神、一种科 学态度、一种文化传承、一种思维方式、一种交流语言、一种特殊工具。因此,可以说儿 童数学教育就是教书育人的重要过程。我认为,儿童数学教育由三个要素组合而成,即儿 童、数学、教育„„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一是要理解儿童,研究儿童学习规律;二 是要理解数学,研究数学本质属性;三是要理解数学教育,研究数学教育的规律。 ——吴正宪《创设“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教育》,《中国教师》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