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在产生严重职业病危害的作业岗位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和中文警示说明的,由卫生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请有关人民政府按照( )规定的权限责令关闭。
用人单位和医疗卫生机构未按照规定报告( )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据职责分工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弄虚作假的,并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依法给予降级或者撤职的处分。
对有( )的技术、工艺、设备、材料隐瞒其危害而采用的,对所造成的职业病危害后果承担责任。
用人单位的()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应当接受职业卫生培训,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依法组织本单位的职业病防治工作。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优先采用( )降低职业性有害因素浓(强)度和员工劳动强度,动态监控重点危险因素和重点场所,促进员工自我健康管理。
最后一次在岗期间的职业健康检查是在离岗前的()日内,可视为离岗时职业健康检查。
消防工作应当坚持( )的原则。
( )应当加强消防组织建设,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消防组织,加强消防技术人才培养,增强火灾预防、扑救和应急救援的能力。
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参加火灾以外的其他重大灾害事故的应急救援工作,由( )统一领导。
生产、储存、经营其他物品的场所与居住场所设置在同一建筑物内,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的,责 令停产停业,可以并处( )。
( )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将发生火灾可能性较大以及发生火灾可能造成重大的人身伤亡或者财产损失的单位,确定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重点单位,并由公安机关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公安机关消防机构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 )内,根据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对该场所进行消防安全检查。
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品的大型企业应当建立( )。
任何单位、个人都有维护消防安全、保护( )、预防火灾、报告火警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