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认为,战争同其他事物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在阶级社会,战争是用以解决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斗争形式。
只有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社会的极大进步,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随着国家或政治集团间根本利害冲突的消失,战争才会最终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和条件。
经济对战争的制约作用,还体现在战争的规模、强度、持续时间及战略目标、作战方针、作战方法等方面。
一场具体的战争,往往是由政治利益的冲突所引起,最终追求的还是政治利益。
军队是主要的军事力量,战争是由军队和其他武装力量进行的。
现代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的发展,特别是全天候、全方位、机动能力强的高效能新式武器装备的出现,使地理环境对战争的影响可以忽略。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揭示了人们在战争中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规律。
奴隶社会进行战争的军队主要有步兵和水军,后期出现了车兵。
奴隶社会出现了许多总结战争经验的理论著述,如《尚书》《周易》《诗经》《军政》《吴子》《孙膑兵法》《尉缭子》《司马法》等。
随着封建制度的瓦解,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和发展,加速了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军事技术的进步,为战争的发展变化提供了必要条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分别以美国、俄罗斯为首的两大集团相互对抗的国际战略格局。
7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计算机技术、精确制导技术、航天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洋海技术等愈来愈广泛地运用于军事领域,推动着战争形态新的演变。
列宁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战争理论,在实践上为无产阶级依靠革命战争取得并巩固国家政权提供了成功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