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若干意见》(2023)中提到,推动能源装备智能感知与智能终端技术突破。加快能源装备智能传感与量测技术研发,提升面向海量终端的( )监测水平。
2021年,全社会用电量达到( ),总发电量( )。电力可靠性指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约99.9%,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 )。
电力绿色低碳转型不断加速。截至2021年底,非化石能源装机规模达11.2亿千瓦,占比达到( ),首次( )煤电装机规模(11.1亿千瓦)。2021年,非化石能源发电量达2.9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35%。
电力系统调节能力持续增强。截至2021年底,( )改造规模累计约1.5亿千瓦,( )装机规模达到3669万千瓦,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超过400万千瓦。新能源消纳形势稳定向好,全国风电、光伏发电利用率达到97%、98%,特别是西北地区风电、光伏发电的利用率达到了94.5%、94.6%,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3.6个百分点。
电力技术创新水平持续提升。( )等一大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电力体制改革攻坚成效突出。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启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 )、( )和( )全面建立,现货市场建设试点稳定结算试运行。
新能源快速发展,系统调节能力提升面临诸多掣肘,新能源消纳形势依然严峻。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其( )特点快速消耗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资源。
近年来,虽然经过各方不断努力,全国新能源利用率总体保持较高水平,但消纳基础尚不牢固,( )弃风弃光问题依然突出。
相比于同步发电机主导的传统电力系统,新型电力系统( )等特征明显。
我国电网呈现交直流送受(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面临较大风险挑战。
随着高比例( )等电力技术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系统主体多元化、电网形态复杂化、运行方式多样化的特点愈发明显,对电力系统安全、高效、优化运行提出了更大挑战。
传统电力调度方式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新业态,调控( )等亟待升级。
随着数量众多的新能源、分布式电源、新型储能、电动汽车等接入,电力系统信息感知能力不足,现有调控技术手段无法做到全面( ),调控系统管理体系不足以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
电力关键核心技术装备的自主化、国产化水平偏低,电力系统科技创新驱动效能需持续提升。我国能源电力领域已形成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完整产业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但同世界能源电力科技强国相比仍存在( )长期被国外垄断,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卡脖子”技术和核心装备亟需攻关突破。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 )”,这为新时代我国能源电力高质量跃升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