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美国心脏协会( )发布了第( )个心肺复苏指南,并定期予以更新,形成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除颤,早期紧急救治”的生存链救治模式。
目前认为,( )是自主循环恢复后获得最佳预后的基石,挽救生命并且恢复正常功能状态是CPR的终极目标。
在日常生活中,( )是发生心搏骤停最常见的原因。
当肺扩张时,肺内压力( )大气压,空气被吸入肺内;反之,气体被呼出体外。
1992年,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指南提出“( )”的基本概念,具体描述了早期识别求救、早期CPR,早期除颤以及早期高级生命支持。
早期高级生命支持一般需由2人以上组成的( )急救小组对心搏骤停着提供更有效的生命支持。
准确地判断患者心跳、呼吸停止需要急救人员有迅速反应的能力,判断必须迅速,不可超过( )钟。
五组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后,检查呼吸/脉搏,时间不超过( )钟。
AED电击一次后,立即再进行CPR( )钟。
进行人工呼吸时,每次通气时间应持续约( )钟,确保通气时可见胸廓起伏,连续2次通气。
口对口呼吸常会导致患者( ),可能出现严重合并症,如胃内容物反流,导致误吸或吸入性肺炎,胃内压升高后,膈肌上抬,限制肺的运动。所以吹气不可过快或过用力。
对于未建立人工气道的成年人,推荐500-600ml潮气量;对于建立人工气道者,( )ml潮气量可满足要求。
救治淹溺者尤其适用于( )呼吸方法。
有效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产生( )mmHg收缩期峰压,通过增加胸腔内压或直接按压心脏产生血液流动,通过胸外按压使血液流向肺脏,并辅以适当的呼吸,经过氧交换为脑和其他重要器官提供充足的氧气。
根据《2015版心肺复苏指南》,儿童是指( )周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