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政府和军队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对日作战都是消极的。
抗日战争中游击战争并不具有战略地位。
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方针,其中间势力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
在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党将土地革命时期的没收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的政策改变为“减租减息”政策。
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
在抗日战争中,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抗日派。
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在统一战线问题上主张“一切服从统一战线”、“一切经过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中共六届六中会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枢纽,十年内战局面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1937年2月,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原则上同意了我党提出的团结抗日主张,实际上承认了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并在会议文件上第一次写上“抗日”字样。这说明国民党由内战“剿共”、对日妥协向和平、抗日转变,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一二九运动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土地政策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的战役是平型关战役。
二战后,中国在命运与前途的选择上有第三条道路可走,即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国民党之所以迅速失去民心,主要是因为它违背全国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平建国的意愿,执行反人民的内战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