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图所示,用刻度尺和三角板测量一个硬币的直径,其中测量方法最佳的是( )
一根钢管,已测得管的内直径为7.2mm;现用三角板和刻度尺量钢管的外径,如图所示。由此得钢管的外径是()cm,钢管壁的厚度是()mm。
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方法测定硬币上(下)表面面积。测得硬币的直径D=()cm;根据数学公式计算出硬币上(下)表面面积为()(结果取小数点后两位数字)。
早在1800年前的汉代,科学家张衡就发明了用来测量车辆行驶里程的“记里鼓车”,又名“记里车”“司里车”“大章车”等。科技史学家王振铎先生根据史书上的文字描述,复原了这种神奇的车,如图甲所示。图乙所示为记里鼓车的原理图,马匹拉着该车向前行走,带动左足轮、右足轮转动。立轮与左足轮、右足轮装在同一水平轴上,齿数为18,并与下平轮啮合,带动下平轮水平转动,下平轮齿数为54;齿数为3的旋风轮与下平轮装在同一竖轴上,并与中平轮啮合。中平轮齿数为100,转动一圈,轮上的拨子便拨动上层木人右臂击鼓一次,显示车行一里。汉代曾以六尺为一步,三百步为一里,假设那时人们认为的圆周率约为3。试通过计算说明,这架“记里鼓车”的足轮直径应该是多少尺?
如下情形中,凸透镜的是()
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他把蜡烛移到距离透镜34cm的地方时,在光屏上观察到如图所示的像,则该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张宁用图甲所示的装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并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当蜡烛、透镜、光屏位置如图乙时,在光屏上可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一凸透镜,调节光屏的位置直到在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小明用此凸透镜和蜡烛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烛焰距凸透镜30cm时,重新调节光屏的位置,可以在光屏上得到( )。
小云利用焦距为10cm的凸透镜进行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当光屏上出现烛焰清晰的像时,测得光屏到透镜的距离是40cm,则光屏上出现的是一个()(选填“放大”“等大”或“缩小”)的实像。应用这一成像原理制成的光学仪器是()(写出一个即可)。
在焦距为5厘米、10厘米或15厘米的凸透镜中选择一个放置于光具座的A点处,如图所示。将蜡烛、光屏分置于光具座上透镜的两侧,调整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与烛焰的中心在_____高度。先后两次将蜡烛放置在距B点5厘米处,保持透镜在A点位置不变,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得到大小不同的两个像。比较两次所成的像,当蜡烛置于光具座上_____厘米刻度处时,所成的像较大;实验中所用透镜的焦距可能是_____厘米。
如图所示,蜡烛从距凸透镜40cm的点A出发,沿主轴经点B、点C到达点D,当它移动到点B时,所成的像正好与烛焰等大,已知AB=BC=CD=10cm,则( )。
题目如下:
某人用一把刻度均匀的米尺量得一小桌每边长为0.980米,后来把该米尺跟标准米尺对比,发现此米尺实际长度为1.002米。则小桌每边的真实长度是( )
用水彩笔在磨砂电灯泡的侧面画一个你所喜欢的图案,然后接通电源,拿一个凸透镜在灯泡和白墙之间移动,下列情况不可能发生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