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要求重大危险源申报的目的是为了( )。
《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不适用于核设施、军事设施、( )、危险物品的运输厂外运输。
( )是一种常用的控制能量或危险物质的安全技术措施。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依据是物质的( )。
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 )的原则。
公共交通工具、公共场所和其他人员密集场所的经营单位或者管理单位应当制定具体应急预案,为交通工具和有关场所配备( )和必要的应急救援设备、设施,注明其使用方法,并显著标明安全撤离的通道、路线,保证安全通道、出口的畅通。
应当为专业应急救援人员购买( ),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和器材,减少应急救援人员的人身风险。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保证从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熟悉有关的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了解 ( ),知悉自身在安全生产方面的权利和义务。
生产经营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单位的( )应当立即组织抢救,并不得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
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按照突发事件发生的紧急程度、发展势态和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标示,( )为最高级别。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衔接,并定期( )。
事故抢救过程中应当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 )造成的危害。
生产经营单位有未按照规定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或者未定期组织演练的,责令限期改正,处( )以下的罚款。
生产经营场所和员工宿舍未设有符合紧急疏散需要、标志明显、保持畅通的出口,或者锁闭、封堵生产经营场所或者员工宿舍出口的,责令限期改正,处( )以下的罚款,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可以处一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未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整顿;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本单位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不立即组织抢救或者在事故调查处理期间擅离职守或者逃匿的,给予降级、撤职的处分,并由应急管理部门处上一年年收入百分之六十至百分之一百的罚款;对逃匿的处( )以下拘留;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