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时,就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问题。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是学习苏联经验,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论十大关系》标志着党探索中国社会主要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任务完成后,国内的社会矛盾和阶级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解决。
实现工业化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必要条件。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正反两方面经验,为今天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
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是一对矛盾,这一矛盾呈现出既统一又斗争的关系。
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不是直线式的,而是呈现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发展的特点。
毛泽东提醒大家,在一定的条件下,不同性质的矛盾可以相互转化。比如,人民内部矛盾,如果处理得不适当,或者失去警觉,麻痹大意,也可能发生对抗。
受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度过多强调轻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影响了农业和重工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比例失调。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的矛盾,暴露了世界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